经济学书刊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学书刊热点
《我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研究(上)》序言
时间:2018-10-05       稿件来源:
   书籍简介:《我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研究(上)》,贾康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该书以优化财政资源、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综合配置,促进国家层面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资本化,服务于新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目标,运用经济学供求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新供给经济学的理念,研究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政策供给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侧重于政策研究,具体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信息政策等政策现状分析与优化建议,同时,研究当前两项亟需加强的支撑工作: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中介新业态和科技金融培训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在30多年持续快速增长的支持下,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但从国家战略角度考虑,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抢抓发展机遇,跟上“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大潮,而且有效化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继续提高国家实力和竞争力呢?
    从国际视角观察,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风生水起,发达国家经过世界金融危机与二战后最严重经济危机的洗礼,重新调整了经济战略布局,倡导制造业回归,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纷纷出台和实施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保持它们在全球的领先地位,4.0版工业革命的步伐时不我待,国际竞争形势日益激烈。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中国已可以更清楚地展望美好的未来:据预测,如果我国人均GDP能在未来保持6%,就可以在20年左右步入高收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关键在于增长的可持续性。创新是未来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可以预计,未来十年,科技创新能力,而非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丰裕度等资源禀赋条件,将是决定各国竞争力之最根本的因素。我国别无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改变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在新的形势下,以建立有利于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制度创新即改革统领全局,全力打开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空间。
    千年之交后,走创新型国家道路已成为国家大战略,在资源约束、环境压力、人口老龄化、国际竞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主动调低经济增长速度,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配套条件,积极探索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倡导以大众创业培育经济新动力,用万众创新撑起发展新阶段。
    创新离不开科技的创新进步,而科技创新又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它需要一个有效的金融体系来分担这些风险,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创新战略必然对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纵观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前夜以来的发展历史,每一次大的产业革命都发端于科技创新,并成就于金融创新。现代科技和现代金融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巨轮,缺一不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科技和金融这两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进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新阶段。
    相对于国内创新发展战略的需求和国际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的趋势,我国在科技与金融相结合领域还比较滞后,例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的重要主体,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是一个长期存在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其实不在于资金短缺,也不在于我国科技成果短缺,因为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位居全球第三,今明两年可能将成为对外投资净输出国,同时我国也拥有大量的专利等形式的科技成果,那么,根源在哪里?在于我国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机制和路径没有很好打通,缺乏一个高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来化解科技与金融结合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与收益不对称、金融结构不合理、缺乏中介和载体等梗阻因素。
    2011年2月,我国正式启动了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支撑。自此,科技金融工作进入组织化推进阶段,各项支持政策全面跟进,促进科技与金融之间的有机结合,已成为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我们认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国家经济基础设施,打个直观的比喻来说,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类似于交通基础设施中的“高铁”,高铁可以快速便捷地运送乘客,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可以提高我国科技资源、财政资源、金融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显著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这项关键的经济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建设一个高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意味着多种资源配置机制的优化,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实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至少包括,在金融领域:通过改变金融机构过度依赖于担保和抵押的贷款评估方式,改变资本市场落后的局面来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的、向前看的金融体系,这个金融体系能够发现、甄别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潜在价值,并基于市场为之定价,激发社会资金流向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在财政领域:需要从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去提供公共品,支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科学设计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式,改造传统的财政直接支持方式,更多采取财政间接支持方式,灵活规范地运用现代金融工具,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改变财政资金“撒胡椒面式”的分散支持方式,运用现代财政管理工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发挥规模效应,并在关键节点与非政府主体共担风险,催化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高效结合。在科技领域,需要对从知识转化为商业应用(财富)的全过程进行细分,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商业应用研究等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疏通我国创新活动的瓶颈环节,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和产业集群发展,建设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在征信领域,建立广覆盖、开放和便捷的征信服务体系,培育诚信文化和敬业精神,等等。总之,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这样一个国家创新战略的关键基础设施,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政策优化和改革措施进行立体化的支持。
    从研究的视角来看,需要加强对科技金融相关的理论和政策实践的系统梳理,提出推进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系统工程的思路与政策建议。2012年以来,我主持了科技部组织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项目下的子课题《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设计及政策理论研究》(2012BAH31F07),重点从优化政策供给和探索体系设计的角度,研究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本书是上述子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考虑到科技金融活动突出的实践特征和政策供给的跨界合作要求,我和研究团队的同事们在研究过程中,非常注重实地调研和专业人士访谈这两种研究方法,通过采用这两种研究方法从丰富多彩的科技金融实践活动中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创新的解决思路和设计方案,同时,考虑到科技金融活动既跨界又专业的特点,我们与政府部门、科技园区、金融机构、科技服务中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相关主体广泛座谈,汲取在科技金融领域工作的专家和专业人员的真知灼见,结合我们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财政研究专长,来设计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金融政策供给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侧重于政策研究、实践调研和专业访谈的研究成果将主要反映在本书的姊妹篇《建设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实践研究》一书中。
    本书内容主要反映课题研究中形成的基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政策主张和建议。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各地尤其是科技金融试点地区涌现出诸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新型实践,我们在调研和研究过程中,也充分感受到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源相结合的强大需求,了解到设计精巧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对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供给的显著作用,看到提升我国科技资源、金融资源和财政资源综合配置效率对实施创新战略的重大意义,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美好前景。在此,简要探讨关于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政策设计的几点基本认识:
    首先,科技金融是科技与金融的“联姻”,作为科技与金融的聚合体,属于跨领域的活动,通过科技活动与金融活动之间的互动机制,产生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相互叠加的效益,以推动经济增长。科技金融活动不仅要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企业积聚,还要借助金融的筛选功能和财富效应,促进科研成果的资本化和产业化,推动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建立现代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关键在于:一是完善征信服务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提高资源投入的效率,有效满足创新企业的资金需求;三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打开资本市场通道,发展适应创新战略的金融体系。从地方建设科技金融服务的经验来看,较为成功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在解决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方面都有创新作法,浙江中新力合公司运用现代金融的结构化处理方法分割风险,成都盈创动力公司采取的是信息集成服务的解决之道,在这两种服务模式中,政府财政资源都采取了间接的市场化的支持方式。目前,在中央层面,尚缺乏综合化的资源配置方法,亟需打开这扇天窗,出台中央层面系统化的支持政策与举措,联通各地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全国范围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更大的范围内化解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主要障碍,实现科技资源、金融资源与财政科技投入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合作,需要借助于“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合力。政府的政策支持或资金投入一方面可以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政府支持通过声誉机制发挥作用,可为受支持企业带来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和良好的信用评价,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更多方面的支持。但是,政府支持需要基于可持续政策性金融的基本原理,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方式激发市场的自身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
    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理念下指导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支持体系设计,以优化和创新财税支持政策为抓手,促进金融政策、科技政策以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应形成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支持的整体框架。在这方面,可以结合国情借鉴一些发达经济体的相关经验。例如,风险资本是比较适合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它可以帮助初创企业跨越“死亡谷”,被誉为科技金融服务的助推原点。美国作为世界上风险投资最发达的国家,其风险资本其实发端于政府牵头的推动立法行为,1958年通过的《小企业投资法案》被认为是受到专业管理的风险投资行业的开端。1978年的《国内税收法》将资本收益税从原先的49.5%降至28%,极大的促进了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美国政府可称是硅谷最具影响力的战略设计者之一。风险资本投资高科技行业的第一次浪潮是由政府项目带动的。英美两国政府资助了计算机的开发,美国航空航天局是第一批集成电路的主要用户。互联网也是政府机构的发明,然后也是政府将之转为商用。总体来说,美国政府投资于高风险、长周期的项目,而风险投资家倾向于跟进短期项目。这些都给我们以重要的启发,以及不少可借鉴之处。
    第三,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需要培育和发展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使之成为我国构建蛛网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枢纽,和促成各类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中介,也是各种支持政策的传导通道和实施载体。借鉴美国的经验,可知应着力使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形成可持续的新业态,重点支持硅谷式的创新增长极。正如《硅谷百年史》[2]的译者所言,硅谷是知识经济的代名词,它以占全美1%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美13%的专利,作为创业、创新的中心,它每年获取的风险投资约占全美的30%。硅谷被视为发明工厂,但是,实际上大部分重大的发明创造并非源自硅谷。硅谷的贡献在于其能借助金融机构决策而慧眼识别那些可能对社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发明,从而对他们进行金融服务支持的商业性开发,然后用它迅速地创造财富,比之科技发明,硅谷更善于使科技企业化。我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运作格局应是一头连着科技,一头连着金融,能够敏锐地发现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商业价值,并为之匹配适合科技发展规律和企业成长规律的金融资源,尽可能顺畅地应对风险挑战而促成科技成果的资本化和产业化。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全国财政系统、科技系统、金融系统、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诸多政府部门、科研所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张晓原、邓天佐、沈文京、房汉廷、郭戎、张明喜、徐义国、狄娜、程智军、缪晓波、张兴胜等领导和专家的宝贵支持和专业指导,参考了赵昌文、房汉廷等科技金融研究领域先行者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经济科学出版社高进水副总编的大力支持, 编辑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表示一并衷心感谢!
    本书是课题组成员集体劳动与团队合作的成果,全书由贾康和孟艳负责设计和统稿,各章的主要执笔人员如下,前言:贾康、孟艳、苏京春;第一章:刘军民;第二章:孙洁;第三章:孟艳;第四章:苏京春,黄曼远;第五章:苏京春;第六章:刘飞;第七章:许文;第八章:李全,赵雅敬;第九章:苏京春;第十章:刘飞;第十一章:程瑜、龙小燕、孙维;第十二章:刘仲川,张立承。另外,王建新、金荣学、崔志明、魏英欣、崔志鹏、封北麟、洪方圆、李惠、吕殿耀、杨雯淇、吴昺兵等同志参与了本书的部分写作、讨论、修改和校对工作。
    书中不足之处请读者多予批评和指正。欢迎更多的有志有识之士关注和支持我国的科技金融事业和国家创新战略!
    (节选自《贾康:<我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研究(上)>之序》)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