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者动态
我为《经济研究》审稿——庞瑞芝
时间:2013-01-21       稿件来源:《经济学家茶座》


       写这个题目,心里颇有些惴惴不安的,若不是应邀去写,我是断然不敢写这个题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自己不是那种经常在《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的牛人。既然不是经常(只是偶尔)发表,那又有什么资格去谈这个话题呢?既然已经写了,不妨给自己找点理由:虽然没有在《经济研究》经常发表文章,但是从第一次为该刊审稿到现在,也已经有六七个年头了。也许是审稿的工作做得还算认真和尽责吧,一直得到该刊的信任,断续地为该刊审过五次左右的稿子。大家都知道,给《经济研究》的投稿论文,绝大部分稿子的学术分量都还是蛮重的,为了不辜负杂志社对自己的信任,也为了对作者和读者负责,每一份稿子审阅起来其实还是颇为花些精力和时间的。正因为如此,也才有些感受,不妨写来与大家分享。
       感受之一,审阅每一份稿子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己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因为每一篇稿子,虽然从大的研究领域或方向看与自己的领域相同或者相近,但是其实每一篇稿子又都是从一个细分的方向上的一个点进行的深入研究。因此,自己很难说对稿子中的每一部分,包括文献、理论模型、实证研究以及结果处理都非常熟悉和有把握。这就好像很多人在朝向一个大的方向(研究领域)行进,每个人在行进的过程中需要披荆斩棘才能不断前进,由于每个人所面临的荆棘(问题或称选题)不尽相同,那么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荆棘所采用的工具也不同,所以当让我们去评价别人披荆斩棘的效果时,我们必须要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学会用客观、科学的方法去进行评断。那么,怎样才能客观和科学,我想这是每一个匿名审稿人都需要自我拷问的。其实,为了尽量做到客观、科学、有据,《经济研究》杂志给每一位匿名审稿人的“匿名审稿意见书”中列出了八个审稿要点。但是,客观的标准定得再细致,如果要落实,需要每一位审稿人付出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努力去评判。
       既然受到《经济研究》如此的信任,我感觉这份信任沉甸甸的,所以无论如何都要认真、尽职尽责地审好每一篇稿子。那么,如何才能审好呢?我总结了“三多”,如果能够做到这“三多”,我想就基本上能够做到评价的客观与科学。何为“三多”呢?一是“多读”,所谓“读”,是指广泛深入阅读稿子中所提到的文献,尤其是稿子所参考的核心文献,一定要找来原文去读,读懂重要文献的原文,就可以基本判断稿子中对文献的把握是否做到客观和中肯。如果稿子中提到的核心文献有很多,尤其是英文文献,那么,需要对这些文献进行筛选、评价,再根据其对稿子的重要性决定是否要深入阅读。二是“多看”,所谓“看”,是指反复多次看稿子。一份稿子拿来看一遍,如果不是刚好与自己所研究的问题不谋而合,恐怕任谁也无法立刻就理解其全部要义与细节。那么,多看几遍,就会逐渐看出一些问题或者是瑕疵,有时可能也会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时,就有了第三“多”,就是“多问”。所谓“问”,就是在看稿子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比如,一些相关领域内的理论或研究方法,自己不太熟悉的计量模型,或者是一些新的处理手段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再去请教相关的老师或学者、甚至是博士生,有时候可能要问的不止一个人(这事实上已经促进了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互动),带着对问题的回答自己再去找来相关文献阅读并思考、再去重新求证,正是在这个“问”与答、“问”与读、“问”与思的过程中,那些问题变得释然,自己的认知与视野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与拓展。所以,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可能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完成这个审稿的复杂过程,但是,事实上,审稿这件事本身已经促使我打开眼界,不要只是关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而是要去学习同领域内不同研究方向或者是相关但不同研究领域的东西。并且由于所审阅的稿子毕竟与自身研究一定是有相关性的,这也事实上促进了相关学科的交流与融合。所以,这份责任与付出其实也是给了我一个提升与拓展自己的机会。
       感受之二,如何善用手中的“权力”,不仅仅取决于审稿人的能力,更取决于审稿人的态度和付出的努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位审稿人手中握有决定稿子是否能够被发表的“生杀予夺”的大权。当然,与其说是权力,更不如说是责任。这是一份什么责任呢?我想,不必去讲大道理,可能首先是一份做人的诚信与最基本的履行“承诺”的责任。作为匿名审稿人,在接到了《经济研究》杂志社担任审稿人的邀请后,如果没有回复拒绝该邀请,事实上就是承诺了在杂志社要求的时间内认真完成审稿工作。既然承诺了,就要认真履行好这份责任。认真履行就意味着要在给定的时间(通常是两个月)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读稿子及其相关文献,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需要延期,也要提前告知杂志社,避免因为个人的原因过多耽误整个审稿周期,做不到这一点就难以说是认真履行。相反,如果不认真“断案”(审稿)、敷衍了事,或者“断案”时过于随意和主观,那么,就很容易出现错判。错判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高质量的稿子被毙掉,二是质量不高的稿子被通过。如果出现错判,后果可能有三:一是经过杂志社的再审(三审)可能被纠正,这是错判后最好的结果。但是由于每一篇稿子的专业性很强,这会给杂志社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再审负担;二是被毙掉的优秀稿子会很冤,这对于学术发展也不利;三是质量较差的稿子被刊发,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杂志的学术声誉。当然,我相信每个匿名审稿人都会珍惜这份信任与机会,都想认真地审好稿子。问题是,有些审稿人可能是学术带头人并担任行政职务,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认真审稿,那么,他就有可能让他的博士生或其他人代替他来审稿,当然代替并不必然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审稿的质量更高),不过却也预埋了出问题的可能。所以,如何善用手中的“权力”,承担起那份学术责任(更是社会责任),是每个匿名审稿人都要面临并审慎处理的问题。
       还有一个感受是关于稿子本身的,发到审稿人手里的稿子质量都是相当不错的,至少杂志社发到我手里让我审稿的稿子是这样的(我想,这应该是得益于《经济研究》杂志社高质量地初审,经过严格的初审,那些不合格的稿子已经基本被筛掉)。每一份发到我手里让我审稿的稿子至少都可以刊发到一般CSSCI期刊的杂志,但是,能否达到《经济研究》杂志的高度,这是每个审稿人需要拿捏的。《经济研究》匿名审稿意见书中提出了审稿的八个要点,分别是:所做的研究有无创新性贡献,对学科的发展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无重大推动作用,作者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理论、文献等知识体系是否有深厚的把握,研究中引入的假设是否合理,采用的方法是否恰当,所依据的资料是否可靠、合适,分析过程是否存在逻辑错误,文献引用是否妥当等。依据这些要点进行审稿,最后要给出审稿意见。审稿人对论文的基本意见要在五个结论中选择其一:一是可以刊用——仅作技术编辑和修改;二是基本可以刊用——需做适当修改;三是需做很大修改并经再审决定是否刊用;四是退稿——主题不错但不容易改好;五是退稿——不适合刊用。在给出基本审稿意见后,最关键的是要填写审稿意见书,要详细阐述得出基本意见的理由,即深入阐述对论文的意见或修改建议,这通常不应该少于500字。
  就我审过的这些稿子来看,通过(至少达到第三档标准“需做很大修改并经再审决定是否刊用”)率大概在50-60%之间(当然,这个比率可能具有偶然性,并不具有代表性)。在这些通过的稿件中,大部分是在“需做很大修改并经再审决定是否刊用”这一档,这也就意味着要针对稿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并且要提出较为详尽的修改理由和修改意见,而这些文字的背后是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
  最后一点感受,是关于审稿工作的“荣誉报酬”的。我们知道,《经济研究》杂志为每一位审稿人赠送一年当年的杂志,并向每一位匿名审稿人颁发当年的《经济研究审稿专家证书》。我想对于每位审稿人而言,《经济研究审稿专家证书》是对审稿人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努力最好的回报,代表《经济研究》杂志对审稿人专业能力和审稿工作的高度认可,也是审稿人非常珍惜的荣誉,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的。然而遗憾的是,近年来这项审稿人最看重的“荣誉报酬”被取消了,敝人内心颇感遗憾和惋惜。虽然这惋惜和遗憾丝毫不会影响我对于审稿工作的投入和热情,但是却也没有了拿到《证书》时的兴奋与欣喜。所以,作为一位匿名审稿人,我想在这里呼吁一下,在不给杂志社增添太多麻烦的前提下,可否恢复一下颁发《证书》的做法?
  以上零零散散地谈了些感受,似乎没有一个中心观点,其实最想说的是,被《经济研究》杂志聘为匿名审稿人这件事本身对我个人的成长还影响蛮大的。它让我不断树立信心的同时,更让我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于己于人的责任,于学术的责任,于社会的责任,于责任更加敬畏,于学术权威不盲目追崇,于学术新锐更加尊重。于是,审稿愈多,见识愈多,愈自感菲薄,于内心愈惴惴。在每一个“惴惴不安”中,或被压力或被动力推动不断成长!
 


       (原载《经济学家茶座》58辑,作者:庞瑞芝,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副教授)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