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文献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学术文献
基于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综合视角的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
时间:2013-05-08       稿件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文章在马歇尔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的综合框架下建立理论模型,构建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空间外部性指标,采用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法探讨了2003~2009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机制。结果显示,除空间专业技术人才密度的参数估计不显著外,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入的可得性、技术外溢与市场需求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即使在扣除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离心力)的影响后,空间外部性的作用依然比较显著;我国城市之间互为要素供应地和商品市场,空间供给和需求外部性在解释制造业集聚中具有互补性。在纳入政府财政收入比重与各空间变量的交叉项后,财政收入比重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及其显著性产生明显变化,地方保护主义主要通过作用于各类空间外部性来影响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地方保护主义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劳动力、中间投入和服务等要素市场的分割作用,而对最终商品市场的影响不显著;对国内技术溢出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不利于区际人际沟通的技术溢出,而对区际研发的技术溢出未产生明显影响;伴随地方保护主义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潜力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在加强。通过分析国内外市场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联合作用,我们还发现国际、国内市场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效果均会由于对内、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而得到加强,国内外市场对制造业空间布局的作用具有互补性。
      文章的研究结果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首先,由于空间供给和需求外部性在解释制造业集聚中具有互补性,因此各地区在培育新的集聚中心或增长极和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充分利用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其腹地之间在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偏好等方面的互补性,因势利导,促进要素、技术、产品在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产业的有序转移,最终促使各地区各级城市根据自身及其空间优势趋利避害或化害为利、培育具有地域化特征的集聚中心和增长极,形成优势互补、互动合作的良性区域发展格局。其次,由于地方保护主义降低了空间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中间投入可得性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而对商品市场影响不显著,因此应将应对地方保护主义的着力点由最终商品市场向劳动力、中间品等要素市场倾斜,取消要素市场仅为当地服务的限制性措施,促进各类专业劳动力、中间投入等要素在不同地区比较优势的作用下合理流动,为新的制造业集聚中心或增长极的形成准备充足、灵活的要素供给条件。其三,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显著抑制了区际人际沟通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对区际研发溢出未产生明显影响,因而各城市可以在加强相互学习和合作的同时,努力构建区际人才共享机制和平台、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同时制定相应政策以减弱或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使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各类人才能够在不同城市之间自由流动,通过不同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接触实现知识共享,吸引内外资向该地域范围集聚,而新的集聚又会形成更广泛的交流,从而改善城市创新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四,国内外市场对制造业集聚的协同效应显示任何过分倚重对外开放而忽视国内市场的策略,将不利于当地经济持续增长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使得各地区在与其他地区的“增长竞争”中更多的依赖国际市场,而忽视了内部市场的作用,但各城市、特别是市场发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城市应在继续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其他城市的联系与合作。更多的城市参与区域一体化进程将不断扩展国内市场、扩大内需,不仅为制造业集聚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同时有助于城市之间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共进。



作者:韩峰,柯善咨;单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摘自《管理世界》(京),2012.10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