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与成果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与成果发布
农户行为视角下农地流转诱因及其福利效应研究(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课题进展
时间:2016-03-01       稿件来源: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陈飞

    《农户行为视角下农地流转诱因及其福利效应研究》是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飞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JY120)《农户行为视角下农业补贴政策减贫效应绩效评价及扶贫政策转型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设立一年多来,能够按照预定计划推进研究工作。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部门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部门转移。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出去后,减缓了我国农业生产“人多地少”的矛盾,同时也引发了对土地资源重新配置的需求,一方面从事非农生产活动的农户没有时间耕种自己承包的土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率高且想扩大生产规模的农户却得不到土地,在中国农村地区一度出现稀缺土地资源的粗放式经营甚至“抛荒”现象。以分散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已经无法适应以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重新配置土地以解决日益凸显出来的农业效率与农民福利损失问题,已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4年9月中共中央审议通过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形成土地经营权流转格局。
    农村土地流转是现阶段增加农户收入、减缓农村贫困、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完善农地流转制度是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必要补充,也是政府对农业和农民支持和反哺政策的一种具体体现。基于上述考虑,课题负责人将农地流转的收入效应和减贫效应分析作为其国家社科项目《农户行为视角下农业补贴政策减贫效应绩效评价及扶贫政策转型研究》的一项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主要工作
    在基于劳动力迁移理论和农业生产理论对我国农户土地流转的产生原因和形成过程给出微观经济解释的基础上,定量分析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及其福利效应,并对农地流转福利的异质性特征及其来源给出直观解释。主要工作包括:第一,构建了解释农村土地流转供求关系形成机理的微观框架;第二,利用Logit模型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识别出农户土地流转决策的影响因素;第三,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建立一个合理的反事实分析框架,评价农地流转的福利效应,在此基础上,对农地流转福利效应的异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四,基于收入效应分解方程,对农户福利效应的具体来源展开分析。 
    三、研究结论
    该研究成果的主要结论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尽管随着家庭特征和户主特征的不同,农户的流转决策会呈现异质性特征,但影响土地流转决策的主要动因可以归结为如下方面:土地价值、农业补贴和涉农贷款对农户租入土地决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非农就业机会和城市工资水平是农户租出土地从事非农生产活动的主要诱因。
    (2)无论是租入土地还是租出土地均有利于提升农户收入并降低贫困发生率。但福利效应在不同家庭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教育水平越高,土地流转的收入效应越大,而户主教育水平最低的家庭,参与土地流转将导致显著的福利损失。
    (3)租入土地农户的净收入效应依次来源于耕地规模扩大、技术效率提高以及中间投入(化肥种子农药投入)的增加,租出土地农户的净收入效应主要来源于非农收入的大幅增长,部分来源于土地租金。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得到如下政策启示:
    (1)完善农地流转市场,加强对流转户生产经营活动的扶持和引导。第一,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和承包经营方面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中介机构,为土地流转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扩大流转规模、减少流转成本;第二,降低农村金融小额贷款的准入条件,为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或非农经济活动提供前期资金支持;第三,增强对流转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引导和扶持,防止农村中的弱势群体(低教育水平、贫困或缺少劳动技能)在流转土地后陷入深度贫困。
    (2)推进农村教育模式改革。农民的文化与技术素质是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扩大土地流转规模的关键所在。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非农就业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就越强。政府除稳步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之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着眼于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财富创造能力及非农就业适应能力,帮助农民获得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和非农收入,减少对土地的依赖。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